1936年3月30日,紅二、六軍團奉紅軍總部朱德總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從盤縣、宣威地區(qū)出發(fā),開始了以搶渡金沙江為目標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軍團一路急進,沖破重重敵障,占領(lǐng)了諸多縣城之后,由鶴慶兵分兩路,向麗江挺進。紅軍長征過麗江時,部分麗江鄉(xiāng)紳和群眾先后“三迎紅軍”,留下了“軍愛民 民擁軍,接官亭中擺香案 迎接紅軍進古城”的佳話,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優(yōu)良作風在麗江各族群眾中流傳至今。【微信用戶請點擊頁面左下方“閱讀原文”觀看此條新聞視頻】

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記者一路來到了古城區(qū)金山街道中崗村。站在溪流潺潺的東元橋畔,聽中崗村村民小組組長朱彪介紹當年紅軍到達這里的場景。
時間回到83年前,為完成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目標。紅二、紅六軍團沖破重重敵障,于1936年4月24日,由鶴慶分兩路向麗江挺進。這一天,位于麗江城南的東元橋也顯得異常熱鬧。因為早在紅軍到來之前,國民黨早已放出謠言,污蔑紅軍 “屠城放火、殺人不眨眼。”一時間,不明就里的百姓紛紛躲入山中。為了 “自保”,防止古城毀于一旦,一些開明鄉(xiāng)紳組織村民到東元橋歡迎紅軍。而令歡迎隊伍意外的是,這支隊伍雖然衣衫破舊、面容疲憊,但軍容嚴整、軍紀嚴明。不僅如此,他們個個講話還都挺和氣。
今年84歲高齡的和錫群老人就住在玉龍鎖脈寺附近,這里也是麗江各族群眾二迎紅軍的地方。幼年時隨父親歡迎紅軍的情景他至今仍記憶深刻,這個銅鈴老人也一直戴在身上。
通過與紅軍的接觸,紅軍的優(yōu)良作風漸漸消除了麗江人的疑慮。隨后紅軍進入古城,在古城建立了臨時指揮部,開始在四方街向民眾宣傳抗日反蔣、救國救民的主張,并揮錘砸開了牢門,將長期被關(guān)押的無辜百姓放出,徹底打消了群眾的疑懼。
紅軍的好作風,暖了群眾的心。為了報答紅軍的恩情,麗江各族群眾積極幫紅軍做好翻越大雪山前御寒衣物等軍需物資的籌備工作。當時,古城內(nèi)的34個裁縫用17部縫紉機,分別在7個地方晝夜為紅軍趕制衣帽、米袋。其中,和士強等4個人一個晚上就縫制出軍帽37頂,短褲16條;張兆華等6人,縫制了軍帽90多頂,米袋100多條。

記者手記:站在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遺址內(nèi),歷史的場景撲面而來,我仿佛聽見紅軍將士們由遠而近的鏗鏘腳步……堅定不移的信仰,無所畏懼的前行,我想這就是偉大的長征留給我們后人的啟示。今天我們再走長征路,是為了感懷,為了銘記,更是為了踏踏實實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記者/趙奇旺 于烈鷹 李琳瑛 和 平 袁 楊
責編/陳 敏 李 鐵
監(jiān)制/和紅軍 和麗星 余金山
終審/閔文新 總監(jiān)制/馬 湘
新聞熱線/0888—5122344
?麗江市廣播電視臺
(發(fā)稿編輯:本臺報道)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wǎng)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wǎng)站或平臺不得轉(zhuǎn)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nèi)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