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嘆服!75歲納西族婦女與詩歌的不解之緣……

2019-01-19 20:30:32 閱讀量37878 字數1450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絕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邁上小康之路。許多地方的農民群眾已經不滿足于吃飽穿暖,他們想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在廣大農村涌現除了不少熱愛文化、喜愛文化創(chuàng)作的人。今天讓我們走近一位農村婦女,一起去了解她的詩詞人生。【微信用戶請點擊頁面左下方“閱讀原文”觀看此條新聞視頻】

  

今年75歲的張紹勛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鄉(xiāng)親們眼里她卻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文化人”。雖然家住農村,但是她一直將文藝創(chuàng)作作為自己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少年時她就曾經寫過不少劇本和文章。對于張紹勛來說,從青春年少到如今進入暮年,在她的記憶里,一開始求學的那幾年是最為艱辛的。

  

玉龍縣龍蟠鄉(xiāng)興文村 張紹勛:那時候對文化事業(yè)也沒有那么重視。我們看書都不敢讓別人看見,去放牛帶一支筆,一本書,不敢讓別人看見,有人過來我就連忙藏起來。因為在當時女人不敢看書。


1960年,對于張紹勛來說是改變命運的一年。當時的麗江縣農高剛剛建校,張紹勛很幸運的成了第一批入學的學生。在那個年代,能進入高中學習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畢業(yè)后,在當時在國家“上山下鄉(xiāng)”大潮的推動下,張紹勛毅然決然的回到了玉龍縣龍蟠老家,支持農村建設。

  

玉龍縣龍蟠鄉(xiāng)興文村 張紹勛:當時毛主席號召全民動員支援農村第一線,我們學校的名字里也帶有一個農字,所以我就回到家參加生產去了。


據張紹勛回憶,剛回到家鄉(xiāng)時遇上政府號召建設鄉(xiāng)村文化室。作為村里少有的“讀書人”,建設文化室的重擔交到了她的肩上。由于當時的物質條件匱乏,為了能給文化室置辦書籍,她不得不每天起早貪黑的往返于縣城和鄉(xiāng)鎮(zhèn)。

  

玉龍縣龍蟠鄉(xiāng)興文村 張紹勛:天一亮就出發(fā)了,到麗江已經天黑了。在麗江親戚家睡一晚上,第二天,又到處去要書本。當時四方街的新華書店經常清理舊書,提前和他們說好留給我,我又從那里背來了好多。


經過老一輩人的不斷努力,如今,龍蟠鄉(xiāng)的文化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九十年代,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帶頭下,龍蟠鄉(xiāng)成立了當時全省唯一的一個農民詩社——興文詩社。作為老一輩的文化骨干,張紹勛也受邀成為了詩社的一員,也正是從那時起她就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玉龍縣龍蟠鄉(xiāng)興文村 張紹勛:剛開始我不是很會寫詩。但是詩社成員個個都非常尊重我,都不嘲笑我,鼓勵我,幫助我,慢慢地,我就學會了寫詩。


經過多年的創(chuàng)作,張紹勛積累下的詩歌不下百余首。只要一有靈感,她就會拿出隨身的筆記本寫上幾句。誰曾想,從這位75歲納西族農村婦女的作品里,充滿了對家鄉(xiāng)和對祖國的深切熱愛。

    

玉龍縣龍蟠鄉(xiāng)興文村 張紹勛:假如是在舊社會,我們女人是沒有讀書的機會。解放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才讀上了書。我爸媽說你能讀書是受共產黨的恩情,今后一定要報答,有什么力量要無私的奉獻。我要牢記他們的話,我一直堅持,有一分熱,發(fā)一份光的思想。


 

張紹勛告訴記者,為了引導村里更多的年輕人愛上詩詞,她還將繼續(xù)創(chuàng)作。如今,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出版一部自己的詩集,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她的詩。通過詩詞激勵更多的人實現夢想,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不斷努力奮斗。



記者/劉清華 李晉江(實習)

責編/和眾學 李鐵

監(jiān)制/和紅軍 和麗星 總監(jiān)制/段成坤

新聞熱線/0888—5122344

?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

(發(fā)稿編輯:本臺報道)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掃碼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