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邊行

2019-01-21 11:59:49 閱讀量37191 字數(shù)3872

wKgBpVU3q_eAaY7oAAdCtnTgiyA49.jpeg

金沙江是納西人的母親河,唐朝時的漢文獻稱其為“麼些江”,麼些即漢文獻中對納西族的他稱,說明唐朝時期納西族先民成為了這一帶的主體民族。我本身也是江邊人,在江邊長大,后來到麗江城里工作,因工作、家事原因,已經記不清楚了去過多少趟金沙江邊,來去匆匆,沒有尋思過對這條江留下的文化做個深入的調查。在“納西話賨”群里,楊杰宏老師提議后天到石鼓、巨甸一帶做個金沙江文化之旅,我第一個率先報了名,一則作為一名金沙江的納西人,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向專家請教學習,二則向隨行的老師們多學習下調查方法,研究心得。

8月4號早上8點,下了一夜的雨停了,考察團一行分乘兩輛車沿大麗高速往西出發(fā)。過了黃山隧道進入拉市壩子,湖光山色、阡陌村落盡收眼底。說拉市是聚寶盆一點也不為過,拉市蘋果和雪桃通過互聯(lián)網遠銷祖國的大江南北,給農戶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涌入拉市海觀光游覽,把拉市海的美麗神奇帶到了世界各地。

“拉市”為納西名,意為虎死之地,而與拉市一山之隔的石鼓為“虎嘯之地”,從中折射出納西族歷史上深厚的虎文化遺存。以前從拉市到石鼓需要翻越鐵甲山,至少需要半天時間,后來修通了到雄古的公路,也需要兩三個小時?,F(xiàn)在修通了高速公路,穿過石金山隧道,順著白漢場公路而下,不到半小時浩浩蕩蕩的長江奔來眼底。

石鼓因位于萬里長江第一灣畔而名,“萬里長江第一灣”這個稱呼 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楊杰宏老師把我們帶到江邊的徐霞客塑像前,講解起了這位傳奇名人與這條江的深緣。徐霞客江蘇江陰人氏,明代旅行探險家、地理學家和游記文學家,為溯長江之源,明末從江陰老家經浙、贛、湘、桂、黔五省區(qū)歷盡千辛萬苦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到達云南麗江,據(jù)一路考察探求,最后斷定金沙江為長江之上游,糾正了《禹貢》中“岷江乃長江之源”的謬誤。徐霞客到麗江后得到了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著稱的木增土司(其時土司之職已讓位給兒子木懿)的最高禮遇。徐霞客受木增之請,留在雞足山悉檀寺里撰寫《雞足山志》,歷時半年完成后,足疾愈發(fā)嚴重,以至不能下地行走,更沒想到的是他的仆人在他最困難的時候背叛了他,盜走了他全部的盤纏和生活物品,使他陷入了貧病交加的窘境。想到這把老骨頭就這樣隕落他鄉(xiāng)而感到萬分沮喪之時,木增土司派人來護送其回家,歷時5個月,硬是用把他從雞足山抬到了湖北黃崗,讓他坐船順利返回江陰老家。在他回到老家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整理、校對和編輯完成了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本來想前往石鼓實地考察金沙江,再繼續(xù)往貢嘎嶺一帶,但因時值匪亂和瘟疫橫行,加之因患足疾,宏愿不得不擱淺,未能一睹長江第一灣晶瑩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但我相信矗立在長江第一灣石鼓碼頭的徐霞客塑像足以告慰他的未了心愿,也讓我們后人銘記徐公一生的功績。

264_128576_404bb2a911b474e.jpg

很早以前,石鼓納西話叫“羅波”(La bbaq),后來和一個鼓形的石頭結緣,才多了“石鼓”這個名字。此后,這個似鼓的石頭就立在鐵虹橋邊的“石鼓亭”里,亦稱為“石鼓碣”。我沒有弄清楚石鼓的來歷和具體年代,但至少從石鼓的銘文中可以看出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舊事。碑南面的《太平歌》和《破虜歌》兩首詩為木公所刻,系嘉靖二十七年作,北面的《大功大勝克捷記》由木高于嘉靖四十年所刻,主要講述嘉靖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548-1549年)吐蕃進犯維西、巨甸,木高受其父木公土司之命率兵出征,進行抗擊之戰(zhàn)大勝的經過和戰(zhàn)果。楊老師與大家討論中認為石鼓作為云南進入藏區(qū)的橋頭堡,又是古代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蒙古大軍“元跨革囊”南征時,在羅波城遭遇了納西族軍隊的頑強抵抗,經過七天七夜才攻占了此地。后來紅二、六軍團長征北上也經過石鼓,留下了賀龍元帥揮鞭擊鼓的佳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痹浀慕鸶觇F馬,血雨腥風,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歲月的反復沖刷,早已塵封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只有一灣深情款款的江水依舊宛轉流淌。

隨意漫步石鼓街頭,道路兩邊客棧、商店、飯店櫛次鱗比,出售各種土特產品的攤子望不到頭,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派繁榮祥和的景象。最耳熟的是不大不不小的女中音招徠著過往行人“來吃涼粉、吃涼粉咯……”。雞豆涼粉是石鼓一張很亮麗的名片,但凡到石鼓的外地人和趕街的當?shù)厝硕紩陨弦煌?,當然我們也不會讓這個舌尖上的美味溜之大吉。當我從一個賣斗笠的攤前經過時,忽然想起一句古人的詩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蓖档酶∩肴臻e,也是人生幸事了。

經過紅巖村時,大家仔細辨認對岸懸崖上阿薩命的身影,有的說很像,有的說似像非像,有的說看不出來。這倒有些像神話傳說了,那些神話傳說不見得都是真實的歷史,但這些又構成了真實的民族傳統(tǒng)與精神世界。只要是江邊人都曉得“達勒阿薩命”的傳說:阿薩命是江邊美女,她出嫁那天,本來她不能騎騾子,路上不能朝后看,可是她騎騾到了三仙姑村,忽然想起忘記帶木梳子,不由回頭一看,突然天地一片玄黃,前面起白風,后面起黑風,把她連同所騎騾子被風吹至江對岸的“達勒”懸崖上。傳說如果年成不好,阿薩命的聲音會從懸崖上傳下來:豬在拱地,雞在趴地了……但我問過不少人,他們都沒有聽到過。

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紅二方面軍渡江遺址,訪阿瓦村的文藝青年和劍猛,到巨甸鎮(zhèn)已是下午一點過了。大家吃過午飯,在巨甸鎮(zhèn)文化站站長元曉斌的帶隊下前往金沙江畔考察元跨革囊遺址。途中元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巨甸鎮(zhèn)近幾年的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還介紹了他姓元的由來,他說他們家族是當年忽必烈南下時留下的蒙古人后裔。

巨甸有兩處元跨革囊遺址:一處在余化達渡口,一處在金江河渡口。元站長帶我們先去了余化達古渡口。他說余化達是一個重要渡口,1936年紅二方面軍渡江北上的渡口之一, 1253年忽必烈南征時兀良合臺大將率領的西路軍也是在這里革囊渡江到巨甸的。楊杰宏老師在一年前曾向鎮(zhèn)政府建議在余化達渡口建立元跨革囊遺址紀念碑,這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元跨革囊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納西族社會發(fā)展進程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史學家認為,沒有忽必烈南征,就沒有納西族元明以后的發(fā)展。對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果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被后人所淡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深深的遺憾!

考察完兩處元跨革囊遺址,大家前往興化寺遺址。興化寺是金沙江邊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建于清康熙年間,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白教)在麗江境內的主要寺廟之一。據(jù)《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記載,1950年興化寺有喇嘛160多人,寺田177份,耕牛12頭,馬11匹,騾子37匹,豬63頭,公房3大院,僧房39院。這樣一座名寺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嚴重到何種程度,因為沒有去過實地考察我們一概不知。

之前拜謁過麗江境內的五大寺,這些寺廟都建在山腰間,在山麓間就可以看到掩映在蒼天古樹叢中的古寺雄姿,而我們從金河村順著河谷往山上爬行,一直沒見到寺廟的影子,只有長勢喜人的玉米地和煙田。隨行的金河村村民說“文革”前在此辦過中學,那時還沒有受到破壞,后來中學搬遷,寺廟也被拆除。終于爬到興化寺舊址,尋遍周邊,只有一堵原來大殿的墻壁孤零零地立在那兒,除此之外,蕩然無存!在這堵舊墻上方有一通新修的墓碑,上刻:“開山祖師典品老大人之墓”,碑右上角有乾隆年間四字,下面刻有藏文,左下角刻有“民國五年六月十七日立碑”字樣。據(jù)金河村村委會主任介紹:寺廟毀壞后,墓毀碑棄,所幸當?shù)匕傩瞻驯诓赜谔锕¢g的雜草叢中才得以保存下來。2017年3月在巨甸村民和文軒的組織下,得到愛心人士捐助才重立在此。大家建議:興化寺是麗江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滇西北宗教文化、納藏關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及現(xiàn)實價值,這堵殘垣斷壁就是興化寺歷史的重要見證文物,在目前尚沒有條件進行恢復重建的情況下先把這堵寺墻保護起來,最好在上面加蓋一個簡單實用的防雨棚,以免風吹雨打和人為破壞。元站長表示向鎮(zhèn)黨委、政府如實匯報,切實做好保護工作。

晚飯后大伙一起到巨甸老街閑逛,老街還是保留下來了原來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色,兩邊都是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在昏黃的燈光下鋪石古道顯得幽深仄長。走到一戶裝飾精美的門口前,門上還掛著一塊“致遠居”的金字牌匾,里面燈火輝煌,有幾個老人在里面聊天,我們趁興進入打了招呼。主人楊慶選聽明我們的來意后,表示歡迎。他給我們講起了他們家的故事:他父親叫楊志遠,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畢業(yè)后在麗江一中教過書,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后回到農村,撥亂反正后得以平反,然后又重新安排到地區(qū)一中任教,直到退休。而楊慶選本人十幾歲就做了纖夫,無論酷暑嚴寒都得光著身子匍匐前行在懸崖峭壁間,現(xiàn)在的腰椎疾病是當時落下的病根了。楊慶選出生于書香門第,但不幸的是時逢動亂年代,沒讀過幾年書,卻歷盡了磨難。現(xiàn)在他酷愛讀書,喜歡和有文化的人結交,和他們一起談古論今,還樂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事業(yè)。他手上有一份村民《要求恢復重建北岳廟》書,主要由他來跑縣里的幾個相關部門反映情況,但到目前還沒有結果,打算繼續(xù)奔走呼吁,以期得到解決。談到北岳廟重建的事時,有兩個村里的退休老師回憶說,他們的祖籍是麗江壩的納西族,祖父輩從麗江壩經商到巨甸,最后定居巨甸,北岳廟是他們的祖輩建蓋的,每逢過年或“二月八”,附近幾個鄉(xiāng)的村民便蜂擁而至,前來祭拜,香火極旺。

金沙江是祖國的母親河,也是麗江人民的母親河,歷史河,文化河,千百年來,這條江灌溉著肥沃的兩岸,培育了無數(shù)燦爛的人類文明,留下了無數(shù)亮麗多姿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百般珍惜她,用心呵護她,讓她重現(xiàn)風采,再創(chuàng)輝煌。


(發(fā)稿編輯: 和秀成)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掃碼轉發(fā)